[BD-720P][百度雲][蘇聯][1966][[戰爭與和平][劇情/愛情/曆史/戰爭][俄語漢字][MKV/8.71GB][720P]
战争与和平
苏联 115分钟 1966年03月14日(苏联)
《战争与和平》(英语:War and Peace)是根据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著作《战争与和平》改编而成的多集电影。导演和编剧都是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主演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等。在1965年至1967年间陆续上映。该片讲述了1805年至1820年发生在俄国的重大事件的故事。
信 息 苏联 | 427分钟(苏联) | 1966年03月14日(苏联)
导 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类 型 剧情 / 爱情 / 历史 / 战争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战争与和平
◎外文名:War and Peace;Война и мир
◎其他译名:War and Peace / Voyna i mir
◎出品时间:1966年
◎出品公司:Mosfilm
◎发行公司:RUSCICO
◎制片国家 / 地区:苏联
◎制片成本:5.6亿美元(当时的价格)
◎拍摄地点:苏联
◎类 型:剧情 / 爱情 / 历史 / 战争
◎原 著:列夫·托尔斯泰
◎导 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编 剧: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 Vasili Solovyov
◎主 演: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 / 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 奥列格·塔巴科夫 / 安娜丝塔西娅·维汀斯卡娅 等
◎片 长:401分钟(英国) / 414分钟(美国) / 427分钟(苏联) / 263分钟(意大利) / 453分钟(阿根廷) / 403分钟(加拿大)
◎上映时间:1966年03月14日(苏联)
◎票 房:58,000,000
◎对白语言:俄語漢字
◎色 彩:彩色
◎豆瓣评分:8.9
◎IMDb编码:tt0063794
◎获奖情况:本片共获奥斯卡等重要奖项2次,提名2次
1969年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获奖)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1969年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艺术指导(提名)Mikhail Bogdanov等四人
1969年第26届美国金球奖 电影类-最佳外语片(获奖)《战争与和平》
1970年第23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电影奖-最佳艺术指导(提名)Mikhail Bogdanov等二人
◎内容简介
本片改编自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同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围绕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以贵族小姐娜塔莎(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 Lyudmila Savelyeva饰)、贵族青年皮埃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Sergei Bondarchuk饰)和安德烈公爵(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Vyacheslav Tikhonov饰)三人的情感故事为线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本部1968年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耗时五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这部长达六个半小时的宏伟巨制,以其宏大的场面和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完美地呈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也极其忠实地再现了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
◎幕后花絮
◆ 影片拍摄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
◆ 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甚至军方试图让片中兵力尽量与实际战役的参战人数基本相同。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超过本片的只有1982年的《甘地传》,参加该片拍摄的临时演员多达30万人。
◆ 1981年3月,本片在墨西哥电视一台和二台首次播出,创下了电视台播放最长影片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 1958年,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迈克尔·托德(Michael Todd)访问莫斯科,他曾提议联合拍摄本片,但遭到苏联政府的拒绝。
◎幕后制作
耗时五年,据称耗资五亿六千万美元(当时的价钱)的宏伟巨制,试图极其忠实地复制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戏和舞会戏非常出色,但整体水准参差不齐。影片长达六个半小时,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56年的美国版虽然比这部短,但也有208分钟,有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主演,也是以战争场面取胜。1973年英国BBC推出750分钟的电视版。
◎影片评价
A.影片史上最昂贵的影片
1968年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是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5亿6000万美元的投资 ,即使到了21世纪,许多美国大片还是望尘莫及。
好莱坞版的《战争与和平》,好像铁了心要把托尔斯泰的名著拍成一部爱情电影,丁香花一样美丽的奥黛丽·赫本,被压缩得几乎只剩下一条爱情主线的剧情……没办法,让美国人去感受俄罗斯的历史,是深刻不起来的。
而前苏联版,其宏大的场面,史诗般的镜头语言,让观者无不清晰地看到俄国人自身对本国历史的切肤感受。
不知有没有受之前美国人的影响,前苏联版的女主角柳德米拉·米哈伊诺芙娜·萨维里耶娃像极了奥黛丽·赫本,除了带点本民族气质,身材更丰满一些,一样的高挑美丽、一样的清纯活泼,表情、动作也有些相似。不过,这并不影响她演技的发挥。《战争与和平》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萨维里耶娃更是一跃成为全世界知名的苏联演员。
在那个年代,前苏联电影居然得到了那些充满傲慢与偏见的美国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拍到了让人无话可说的地步。 (引自11pk影院)
B.美版与苏版的评述
很多年以前,高中时,看完了《战争与和平》,和一位好友谈起书中的人物。他是男生,最爱的人物是娜塔莎。而我,爱的当然是安德烈公爵。
安德烈公爵不可爱。他说。
公爵的确算不上一个可爱的人物。他太完美,太理性,太深刻,太高贵,太冷傲,其实他也根本没必要成为一个可爱的人物。他甚至不完全是个人,他是思想,是质问,是象征,是托尔斯泰创造出来的一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代表。
但这并不妨碍我爱他。爱一个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幻的人,常常和现实生活无涉。只表示一种认同,或者,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追求的某种理想人格的影子。
想起这件事,是因为前些天整理书,又看到了《战争与和平》,两部,81年高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版和89年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都是二十年前的版本了,已经很难看得到了吧?只翻看了一下,就进入了当年读这本书时的沉迷与震撼。很想再读一遍,又觉得太费时,于是就想到了看电影这个偷懒的办法。从迅雷上保存了电影,却是1956年美国赫本、亨利·方达版的,看了。男女主角都很美,养眼。但总觉得电影缺少了点儿什么。于是,又用电驴保存了1968年邦达尔丘克的电影。看看这部196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著名影片。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从人物的造型上来说,也许美国版的亨利·方达更帅,赫本的娜塔莎也够漂亮,但美国人太爱他们的明星了,给了赫本太多时间,将一部气势恢弘的名著改编成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去掉了太多历史背景,太多深沉的思考,太多战争场面,让几个主要人物尤其是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的性格发展都没有了根基,来得有些莫名其妙。这一方面,除了电影时间短,容量有限外,我总觉得,天性乐观的美国人,在理解那种既深沉又敏感,既理性又感性的俄罗斯性格方面,恐怕是有些障碍的。
安德烈公爵心灵的发展史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他一开始雄心勃勃,注重功名,而且十分理性,甚至认为人不必要为了信仰而战。但当他奔赴战场,目睹了死亡之后,奥斯特里齐宁静、广阔的天空却给了他非理性的“天启”,让他顿悟般地感觉到了生命的虚无,转变了思想。后来大橡树的枯荣给予他的,也是类似的启示。这一体现安德烈灵魂转变的重要情节,在邦达尔丘克那里表现的很充分,在美国版里根本没有。还有娜塔莎,安德烈公爵离开后的一年中,因思念而倍感空虚与无聊,是她被安纳托利吸引的重要原因,没有了这个原因,娜塔莎的私奔就显得有些突兀。当然,“活泼的生命是不会犯错误的”,娜塔莎的纯真并没有因为私奔而变丑。
但娜塔莎是不适合安德烈的。他们之间自以为存在的爱情,其实都是一种错觉。安德烈想用娜塔莎活泼的生命力来驱赶自己内心的虚无感,但当娜塔莎答应了他的求婚后,他内心却满是疑虑。“此刻,安德烈心中,对娜塔莎的激情消失了……追求和希望失去了原有的神秘的魅力,只留下对娜塔莎幼稚和软弱的怜悯”。邦达尔丘克的电影里,安德烈脸上迷茫而严肃的表情,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在爱情这样应该感性的时刻,他心中却全是理性,并在这理性里认清了自己。很多年来,每想到安德烈这个人物,我总想,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女人适合安德烈。每个女人到了他那儿,都会成为另一个丽莎。安德烈不是用来生活的。小说最后,娜塔莎和皮埃尔结了婚,有了几个孩子,终日沉浸在忙碌而快乐的家庭生活中。皮埃尔可以,但你能想象,安德烈公爵会过这样的生活吗?
50年代的亨利·方达、赫本,很年轻,很漂亮,但正象从美国版的电影中看不到俄罗斯广阔的社会背景一样,他们的气质中,也没有多少俄罗斯韵味。这一点,只要和邦达尔丘克版的安德烈和娜塔莎一比较,就一目了然。当然,也许美国人想拍的,只是一部好看的爱情故事。那就无需比较。
皮埃尔是另一位主人公。他和安德烈性格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但他和安德烈一样,对人生和社会有很多思考,所以,看起来如此不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因为他们本质上是相同的。不过皮埃尔更世俗,更生活罢了。
除了主人公,两部电影人物反差很大的,还有安德烈的父亲,老保尔康斯基。这是个很多人都不喜欢的角色。他是个标准的大男子主义者,严重看不起女人,认为女人天生不可理喻,孱弱懵懂,没有思想,能吸引男人的只有外表。他跟安德烈谈到丽莎,很有意思:很难对付是不是?没办法,女人都这样……谁叫她那么漂亮呢。这样的一个人物,在两部电影里形象相差很大。美国版里,是肥胖的俄罗斯农民形象。而在邦达尔丘克那里,则是戴着一头时髦假发的瘦削贵族,让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贵族——了解俄罗斯历史的人,一定会认同这样的形象。
按说,没有理由喜欢这样的人,但很奇怪,我喜欢。原因自己也不明白。此外,我觉得安德烈从某种程度上说,和他父亲很象。
喜欢的人物,还有库图佐夫。这个人物,在两部电影里的形象差不多。表面上,总是一幅浑浑噩噩,昏昏沉沉的样子。甚至在打仗前,别人都在忙碌着奔跑、侦察,他却连开军事会议时都在睡觉。他好象没有任何行动,但实际上,他对一切,当时的处境,敌我的形势,甚至未来的可能,都洞若观火,所以,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成为了民族英雄。这个人物,倒让我想起了老子的那句话,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拿破仑的几十万大军,就在这样的大智若愚面前,滚滚而来,又黯然溃去。托尔斯泰是在用战争表达他认为的西方文明在俄罗斯的命运吗?
这是一部制作精致、构思严谨的巨片。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前苏联在拍摄历史题材影片方面的传统,完美地融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影片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来、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http://pan.baidu.com/s/1o8rA9U6
《战争与和平》(英语:War and Peace)是根据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著作《战争与和平》改编而成的多集电影。导演和编剧都是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主演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等。在1965年至1967年间陆续上映。该片讲述了1805年至1820年发生在俄国的重大事件的故事。
信 息 苏联 | 427分钟(苏联) | 1966年03月14日(苏联)
导 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类 型 剧情 / 爱情 / 历史 / 战争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战争与和平
◎外文名:War and Peace;Война и мир
◎其他译名:War and Peace / Voyna i mir
◎出品时间:1966年
◎出品公司:Mosfilm
◎发行公司:RUSCICO
◎制片国家 / 地区:苏联
◎制片成本:5.6亿美元(当时的价格)
◎拍摄地点:苏联
◎类 型:剧情 / 爱情 / 历史 / 战争
◎原 著:列夫·托尔斯泰
◎导 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编 剧: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 Vasili Solovyov
◎主 演: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 / 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 奥列格·塔巴科夫 / 安娜丝塔西娅·维汀斯卡娅 等
◎片 长:401分钟(英国) / 414分钟(美国) / 427分钟(苏联) / 263分钟(意大利) / 453分钟(阿根廷) / 403分钟(加拿大)
◎上映时间:1966年03月14日(苏联)
◎票 房:58,000,000
◎对白语言:俄語漢字
◎色 彩:彩色
◎豆瓣评分:8.9
◎IMDb编码:tt0063794
◎获奖情况:本片共获奥斯卡等重要奖项2次,提名2次
1969年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获奖)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1969年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艺术指导(提名)Mikhail Bogdanov等四人
1969年第26届美国金球奖 电影类-最佳外语片(获奖)《战争与和平》
1970年第23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电影奖-最佳艺术指导(提名)Mikhail Bogdanov等二人
◎内容简介
本片改编自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同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围绕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以贵族小姐娜塔莎(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 Lyudmila Savelyeva饰)、贵族青年皮埃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Sergei Bondarchuk饰)和安德烈公爵(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Vyacheslav Tikhonov饰)三人的情感故事为线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本部1968年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耗时五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这部长达六个半小时的宏伟巨制,以其宏大的场面和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完美地呈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也极其忠实地再现了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
◎幕后花絮
◆ 影片拍摄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
◆ 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甚至军方试图让片中兵力尽量与实际战役的参战人数基本相同。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超过本片的只有1982年的《甘地传》,参加该片拍摄的临时演员多达30万人。
◆ 1981年3月,本片在墨西哥电视一台和二台首次播出,创下了电视台播放最长影片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 1958年,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迈克尔·托德(Michael Todd)访问莫斯科,他曾提议联合拍摄本片,但遭到苏联政府的拒绝。
◎幕后制作
耗时五年,据称耗资五亿六千万美元(当时的价钱)的宏伟巨制,试图极其忠实地复制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戏和舞会戏非常出色,但整体水准参差不齐。影片长达六个半小时,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56年的美国版虽然比这部短,但也有208分钟,有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主演,也是以战争场面取胜。1973年英国BBC推出750分钟的电视版。
◎影片评价
A.影片史上最昂贵的影片
1968年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是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5亿6000万美元的投资 ,即使到了21世纪,许多美国大片还是望尘莫及。
好莱坞版的《战争与和平》,好像铁了心要把托尔斯泰的名著拍成一部爱情电影,丁香花一样美丽的奥黛丽·赫本,被压缩得几乎只剩下一条爱情主线的剧情……没办法,让美国人去感受俄罗斯的历史,是深刻不起来的。
而前苏联版,其宏大的场面,史诗般的镜头语言,让观者无不清晰地看到俄国人自身对本国历史的切肤感受。
不知有没有受之前美国人的影响,前苏联版的女主角柳德米拉·米哈伊诺芙娜·萨维里耶娃像极了奥黛丽·赫本,除了带点本民族气质,身材更丰满一些,一样的高挑美丽、一样的清纯活泼,表情、动作也有些相似。不过,这并不影响她演技的发挥。《战争与和平》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萨维里耶娃更是一跃成为全世界知名的苏联演员。
在那个年代,前苏联电影居然得到了那些充满傲慢与偏见的美国奥斯卡评委们的青睐,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拍到了让人无话可说的地步。 (引自11pk影院)
B.美版与苏版的评述
很多年以前,高中时,看完了《战争与和平》,和一位好友谈起书中的人物。他是男生,最爱的人物是娜塔莎。而我,爱的当然是安德烈公爵。
安德烈公爵不可爱。他说。
公爵的确算不上一个可爱的人物。他太完美,太理性,太深刻,太高贵,太冷傲,其实他也根本没必要成为一个可爱的人物。他甚至不完全是个人,他是思想,是质问,是象征,是托尔斯泰创造出来的一个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代表。
但这并不妨碍我爱他。爱一个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幻的人,常常和现实生活无涉。只表示一种认同,或者,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追求的某种理想人格的影子。
想起这件事,是因为前些天整理书,又看到了《战争与和平》,两部,81年高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版和89年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都是二十年前的版本了,已经很难看得到了吧?只翻看了一下,就进入了当年读这本书时的沉迷与震撼。很想再读一遍,又觉得太费时,于是就想到了看电影这个偷懒的办法。从迅雷上保存了电影,却是1956年美国赫本、亨利·方达版的,看了。男女主角都很美,养眼。但总觉得电影缺少了点儿什么。于是,又用电驴保存了1968年邦达尔丘克的电影。看看这部196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著名影片。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从人物的造型上来说,也许美国版的亨利·方达更帅,赫本的娜塔莎也够漂亮,但美国人太爱他们的明星了,给了赫本太多时间,将一部气势恢弘的名著改编成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去掉了太多历史背景,太多深沉的思考,太多战争场面,让几个主要人物尤其是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的性格发展都没有了根基,来得有些莫名其妙。这一方面,除了电影时间短,容量有限外,我总觉得,天性乐观的美国人,在理解那种既深沉又敏感,既理性又感性的俄罗斯性格方面,恐怕是有些障碍的。
安德烈公爵心灵的发展史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他一开始雄心勃勃,注重功名,而且十分理性,甚至认为人不必要为了信仰而战。但当他奔赴战场,目睹了死亡之后,奥斯特里齐宁静、广阔的天空却给了他非理性的“天启”,让他顿悟般地感觉到了生命的虚无,转变了思想。后来大橡树的枯荣给予他的,也是类似的启示。这一体现安德烈灵魂转变的重要情节,在邦达尔丘克那里表现的很充分,在美国版里根本没有。还有娜塔莎,安德烈公爵离开后的一年中,因思念而倍感空虚与无聊,是她被安纳托利吸引的重要原因,没有了这个原因,娜塔莎的私奔就显得有些突兀。当然,“活泼的生命是不会犯错误的”,娜塔莎的纯真并没有因为私奔而变丑。
但娜塔莎是不适合安德烈的。他们之间自以为存在的爱情,其实都是一种错觉。安德烈想用娜塔莎活泼的生命力来驱赶自己内心的虚无感,但当娜塔莎答应了他的求婚后,他内心却满是疑虑。“此刻,安德烈心中,对娜塔莎的激情消失了……追求和希望失去了原有的神秘的魅力,只留下对娜塔莎幼稚和软弱的怜悯”。邦达尔丘克的电影里,安德烈脸上迷茫而严肃的表情,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在爱情这样应该感性的时刻,他心中却全是理性,并在这理性里认清了自己。很多年来,每想到安德烈这个人物,我总想,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女人适合安德烈。每个女人到了他那儿,都会成为另一个丽莎。安德烈不是用来生活的。小说最后,娜塔莎和皮埃尔结了婚,有了几个孩子,终日沉浸在忙碌而快乐的家庭生活中。皮埃尔可以,但你能想象,安德烈公爵会过这样的生活吗?
50年代的亨利·方达、赫本,很年轻,很漂亮,但正象从美国版的电影中看不到俄罗斯广阔的社会背景一样,他们的气质中,也没有多少俄罗斯韵味。这一点,只要和邦达尔丘克版的安德烈和娜塔莎一比较,就一目了然。当然,也许美国人想拍的,只是一部好看的爱情故事。那就无需比较。
皮埃尔是另一位主人公。他和安德烈性格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但他和安德烈一样,对人生和社会有很多思考,所以,看起来如此不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因为他们本质上是相同的。不过皮埃尔更世俗,更生活罢了。
除了主人公,两部电影人物反差很大的,还有安德烈的父亲,老保尔康斯基。这是个很多人都不喜欢的角色。他是个标准的大男子主义者,严重看不起女人,认为女人天生不可理喻,孱弱懵懂,没有思想,能吸引男人的只有外表。他跟安德烈谈到丽莎,很有意思:很难对付是不是?没办法,女人都这样……谁叫她那么漂亮呢。这样的一个人物,在两部电影里形象相差很大。美国版里,是肥胖的俄罗斯农民形象。而在邦达尔丘克那里,则是戴着一头时髦假发的瘦削贵族,让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贵族——了解俄罗斯历史的人,一定会认同这样的形象。
按说,没有理由喜欢这样的人,但很奇怪,我喜欢。原因自己也不明白。此外,我觉得安德烈从某种程度上说,和他父亲很象。
喜欢的人物,还有库图佐夫。这个人物,在两部电影里的形象差不多。表面上,总是一幅浑浑噩噩,昏昏沉沉的样子。甚至在打仗前,别人都在忙碌着奔跑、侦察,他却连开军事会议时都在睡觉。他好象没有任何行动,但实际上,他对一切,当时的处境,敌我的形势,甚至未来的可能,都洞若观火,所以,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成为了民族英雄。这个人物,倒让我想起了老子的那句话,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拿破仑的几十万大军,就在这样的大智若愚面前,滚滚而来,又黯然溃去。托尔斯泰是在用战争表达他认为的西方文明在俄罗斯的命运吗?
这是一部制作精致、构思严谨的巨片。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前苏联在拍摄历史题材影片方面的传统,完美地融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影片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来、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http://pan.baidu.com/s/1o8rA9U6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靠谱的公众号,请直接扫描上方公众号关注之后,发送想要索取的资源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