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洞湾捕蜂捉影水源寻蜜
蜂王也称蜂后,是蜜蜂群体中唯一会生育的雌性,在春季繁殖高峰时,一只蜂王每天会产卵约2000多个,因此一次成功的猎蜂行动就是要搞定蜂王.此次记者一行猎蜂寻觅的是中华蜜蜂(简称中蜂),中蜂是我国的优良蜂种,西南山区较常见,一些老百姓将它们收捕起来,加以人工管理,从而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委会,大年初三早上7时许,天色仍未完全亮开,村民姜茂云和玉和就往硝洞湾去了.硝洞湾是一个U形的山谷,这里有一个硝洞光怪陆离,据说里面有条巨蟒,以前当地人绝不敢进入,直到一个丽朗的白天,忽然乌云密布,一个闪电劈死了巨蟒.
姜茂云和玉和此行不是去探洞,而是要去捕蜂.对于蜜蜂来说,像硝洞湾这样狭长的深谷就是最好的风水宝地.险峻的岩壁坐北朝南,岩壁结实,遮风挡雨,日照充足;旁边的深谷杂木林立,遍布各种野花,蜜源相当丰富,这就好比住在了一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别墅.
闻声寻踪找到蜂巢
捕蜂分为诱捕和猎捕,诱捕是在春秋季节,蜜源充足的时候,一些发展壮大的蜂群开始自然分蜂(由于内部产生了新蜂王,老蜂王便带领一票蜂子另觅新居).此时,选择蜜源充足的地区,将人工蜂箱放置在通风遮雨的树下、屋檐下,或坐北朝南一些突出的岩石下方,让那些分蜂后的蜂群自动进入.
诱捕有点守株待兔的味道,但并非"运气"就能一言蔽之.蜜蜂被誉为自然界最好的风水大师,它们知道哪里最适自己诗意栖居,这是一种秉性,一种感觉,或许只有那些内心与自然和谐的捕蜂人才深谙蜜蜂的审美情趣,于是便能够营造出适合蜜蜂生活的家园.
另一种是猎蜂,这种方法积极主动,捕蜂猎人将五种感官高度集中,有时还要来些第六感.在一些蜜源充足的地区,人们会追踪采粉的蜜蜂,从而找到蜂巢.而在丽江华坪县荣将镇的大山上,当地人更喜欢跟踪打水的蜜蜂.首先必须找到一个水源地,锁定打水的蜜蜂,然后进行追踪.
乍一听好像很简单,但绝对是个"技术活".首先必须凭借经验,在陌生的环境、甚至缺水的区域找到水源,之后细致观察蜜蜂往返打水所用的时间,估计出水源地与蜂巢之间的距离.于是问题就来了,你如何确定你观察的是同一只蜜蜂?第二个问题是,当你离开水源地进行追踪的时候,你如何辨别你追踪的蜜蜂是出巢蜂还是归巢蜂?
关于第二个疑问的确曾经闹出过笑话,一些年轻的捕蜂猎人由于经验不足,追蜂过程中误将出巢蜂当成了归巢蜂,于是在山洼里绕了一大个圈,最后又跟着蜜蜂回到了原先的水源地.
有的年轻猎人求胜心切,忽略了途中环境的仔细观察,例如附近有无人家,有无养蜂的情况.他们花好几个小时去追蜂子,最后追到了别人家里,年轻的猎人目送着蜂子慢慢飞入别人屋檐下的蜂箱,表情麻木,久久伫立,感觉既可气又好笑.
当然也有运气来敲门的时候,荣将镇龙头村村民玉和就捡过好几次漏,其中一次只用了15分钟就找到了一窝蜂子.那次是他上山为芒果树浇水,寂静的山上充斥着蜜蜂的嘈杂,约15分钟后他在自家的芒果树上发现了一个篮球大小的蜂巢,蜜蜂围绕在蜂巢周围,声音格外嘈杂,当地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朝王",即蜜蜂朝拜蜂王.这种现象一般出现于艳阳高照时,一些出生不久的年轻蜜蜂,会飞出蜂巢,在附近练习飞行,飞行时候杂乱无章,声音很大,于是闻声寻踪,必能找到蜂巢.经验丰富的捕蜂猎人,能在很远的地方敏锐地分辨出这种"朝王"的声音.
蜜蜂"朝王" 猎人"捡漏"
姜茂云的竹背箩里有他们一天的食物,卤鸡蛋、煮红薯、苹果和一大瓶热茶,背箩里还有一个形状酷似巨型铃铛的捕蜂利器,当地人称"罩笼".
玉和背着手,走在最前面,他一路上非常警觉,眼睛就像一部精确的雷达,不停搜索四周,有时还会停下来听声音.局外人会觉得他的举动显得滑稽,甚至有些神经质.
9时许,两位捕蜂猎人来到一个视野开阔的山坡,姜茂云停住了脚步.迎着逆光方向,他将手摆在额头上,遮住阳光,观察有无蜜蜂的踪迹.远处的山峦正燃着火光,就算在白天也清晰可见,淡淡的烟雾对观察产生了影响,姜茂云和玉和则见怪不怪,解释到,这是当地每年有计划的春季烧山,旨在烧除多余枯枝败叶,预防火灾,同时驱除树木的病虫害.
10时许,当两位猎人穿越一条荆棘小道后,眼前出现了一片广袤的芒果林.以前,这里全是甘蔗,然而当地气候更适合种芒果,华坪芒果比其他地区晚熟二至三个月,避免了市场扎堆,这也提升了芒果的收购价格.在龙头村委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芒果树.不远处的一片林子就是玉和家的将近4000株芒果,但由于不久前遭受了一场罕见的冰冻天气,将近一半的树苗损失殆尽,损失折合10万多元.然而靠贷款苦心经营这片林子的玉和此时脸上却看不出愁容,他话锋一转说:"不久前我就在这里的芒果树上招着一窝蜂子,当时我上来给芒果浇水,听见有蜂子'朝王',不到15分钟我就找着了."说完,玉和咯咯地笑了出来.
15分钟斩获一窝蜂子就像捡了一个大漏,但对于大多数捕蜂猎人,很多时候却是失望而归.一旁的姜茂云接过玉和的话,说他有一次追踪一窝蜂子有4公里,终于在岩壁上找到了蜂巢.观察之后,里面肯定不止一窝蜂子.悬崖险峻,徒手攀登分外危险,姜茂云用随身携带的绳子与砍下的树干绑在一起,做成一把简易梯子.他尝试着不要让自己的那么激动,稳稳地爬到蜂巢前.岩缝很窄,比一个手掌还要薄,他用扁棍去掏,1米5的棍子都够不到蜂巢.姜茂云只好点香去熏,只要蜂王露头,他就能一举拿下.边熏,边观察,姜茂云与蜂群耗了8个多小时依然没有搞定蜂王.此后姜茂云开始有些急躁,他用随身携带的钻子,试图一点点砸开洞口,但岩壁坚硬异常,姜茂云最后选择了离开.
上午11时30分,捕蜂猎人来到一块几近干涸的溪流地,姜茂云提议吃些东西,顺带观察蜜蜂.要是能在水源地发现打水的蜂子,就能找到蜂巢.然而15分钟过后,四周依旧一片静谧,更别说有蜜蜂的"嗡嗡"声.由于这是附近唯一的水源,此时段又是蜜蜂打水的高峰期,姜茂云断定周边存在蜂群可能性很小,提议不必在此地浪费时间.追踪打水蜜蜂是姜茂云的独门绝技.姜茂云说,实在找不到水源时,也可以就地小便,小便中含糖,同样能够吸引蜜蜂.
再探传说中的硝洞
继续向硝洞湾进发,烧山过后的山体一片黑色,点缀着枯藤老树,未尽的灰烟漫天飘飞.四周除了捕蜂猎人一行,根本看不到任何人影.
下午3时许,捕蜂猎人穿越一个傈僳寨子,算是真正进入了硝洞湾,硝洞湾是一个U形深谷,猎人沿岩壁一侧搜寻蜂巢,不经意间就来到了传说中的硝洞.硝洞位于岩壁中部,据说以前洞里有条巨蟒,后来巨蟒被雷电劈死,才有人陆续进洞探秘.玉和以前来过一次,里面有石钟乳和水,还有很多蝙蝠,他们抓洞里的蝙蝠,烤来吃,肉很嫩,但寒(寒是当地方言,意为肉很咸).
沿陡峭的斜坡,捕蜂猎人登上了硝洞,洞口高约2米、宽1.5米,往里走是一个大厅,有左右两个岔口.猎人选择了左边的洞口进入,这里地形复杂,有的宽度仅够一人侧身通过,并且要将肚子吸气变小;有的地段则要弯成90度.行走在这个地下迷宫,感受到的不是探秘的惊喜,更多是一种压抑,由于岔口太多,对于方位感较弱的人来说,很容易产生恐惧.玉和走在最前面,当他走到一个漏斗形的地段时,空间越来越小,若要继续往前,必须缩成一团,匍匐进入.
玉和选择了只身进入,姜茂云留在原地,两人保持对话,以确保方位感和对方的安全.也许是年轻时代的情结激发出的好奇心,玉和执意要再往里探探,它要搞清那些蝙蝠究竟去了哪里(事实上进洞时的确有很多蝙蝠粪便,但进洞后却看不到哪怕一只),年轻时在洞里见到的那些巨大的石笋还在不在?匍匐前进的玉和穿越了那个漏斗形状的洞口,他兴奋地告诉姜茂云,这里竟然有一个宽阔的大厅.
之后玉和撤了回来,两人返回洞口,但玉和仍心有不甘,他知道这是一个活洞,曾有人用10多个小时走通过,但由于地形复杂,此后便再无人敢于尝试.现实的情况令玉和有些失落,好像年轻时的那段美好的探洞经历瞬间化为了泡影.现在洞里的蝙蝠一只都不见了,水也没有了,巨大的石柱被人为破坏,有的被拦腰截断.
水源地寻蜂有妙招
离开硝洞,捕蜂猎人继续搜寻蜜蜂,但必须先找到水源,姜茂云观察地形后,选择一条荆棘丛生的线路深入峡谷,用刀边砍边走,之后两人在一个半坡上发现了一个积水的小坑,水从山肚子里冒出来,水流很小.在这里猎人终于看见了打水的蜜蜂.
一个优秀的捕蜂猎人会根据蜜蜂打水往返的时间,推测出水源地与蜂巢之间的距离,姜茂云的经验是,往返6分钟大约是2公里,蜂巢与水源地的距离很少有超过3公里的.然而问题又来了,捕蜂猎人如何分辨返回打水的蜜蜂就是先前的那一只?姜茂云说,每一只打水的蜜蜂都会有自己的固定区域,先前在哪里打水,之后依然会回到那里,误差很小,可能也就几厘米.
姜茂云锁定了一只打水的蜜蜂,正准备进行跟踪时,旁边又突然闪现另一只打水的蜜蜂.玉和建议,再等等,观察一下先,没准是2窝蜂子.果不其然,2只蜜蜂打完水后,分别朝相反的方向飞走,凭借经验,两人一致认为有2窝蜂子,于是姜茂云追踪向上飞的蜜蜂,玉和则向山谷的下方追踪另一只蜜蜂.
蜜蜂的最高飞行时速是40公里,因此猎人们不可能通过一只蜜蜂就找到蜂巢,哪怕有一双金睛火眼也只能一段一段追踪.如果跟丢了,则留在原地等待另一只归巢的蜜蜂,继续跟踪.
另一个问题又来了,你如何确定,追踪的这只蜜蜂是返巢的还是去打水的?姜茂云的经验是,打水的蜜蜂飞行速度较快,飞行线路比较曲折,嗡嗡声则带有一些"脆";而打完水归巢的蜜蜂飞得比较慢,而且走的是直线,叫声也会比较"闷".
悬崖处寻觅到蜂巢
年逾六十的姜茂云精神矍铄,眼睛闪烁着灵气,他的皮肤被晒得通红,不时停下来用手掌遮住阳光,向逆光处观测蜜蜂飞行的轨迹.当日的烧山确实让天气能见度打了折扣,大约一小时后,姜茂云返回了水源地,他跟丢了线索.姜说,来的时候曾路过一个傈僳村子,不排除是家养蜜蜂的可能性,于是姜茂云选择了放弃.
此时,向山谷下方追踪的玉和却有了收获,他追踪蜜蜂到一个悬崖处,找到了蜂巢.这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岩缝刚够一个手掌进入,蜂巢就在一个可以够到的位置,玉和点燃香,蜜蜂被熏得晕头转向,失去攻击能力.玉和一眼就认出了蜂王(峰后),蜂王仅比普通工蜂大三分之一,但它逃不出玉和的火眼金睛.玉和此时已经戴上了网状的头罩,他像蜘蛛人一般紧紧贴在岩壁上,将手伸入岩缝,不料玉和的手指合并时,不小心挤压了蜜蜂,于是被叮了几个大包.玉和已经习惯了这种叮咬,他最多一次被蜜蜂叮过40多个包,身上还好,但被叮到的眼睛和耳朵周围肿得有鸡蛋大,半个月后才渐渐消肿.被蜜蜂叮咬尽管痛苦难堪,却因祸得福,经常被蜜蜂叮咬,玉和的风湿病竟奇迹般地消失了.
站在岩壁上的玉和已经快半小时,腿部开始有些发抖,此时,经过烟熏后的蜂王短暂现身,但之后又钻进了蜂团,玉和轻轻拍打蜂团几下,蜂王再次现身.说时迟那时快,玉和随即一个乾坤大挪移,将蜂王收入"罩笼",连同众多蜜蜂紧紧贴近"罩笼"内壁,玉林将一个袋子套在"罩笼"外面,之后他会将捕获的蜂王放入自家的人工蜂箱中,一次完美的猎蜂就此收官.
玉和与姜茂云年逾花甲,两人都有着30多年的捕蜂经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捕蜜蜂,但偶尔也会顺带捕捉黄蜂,黄蜂虽不会酿蜜,但却是一道高蛋白的美食,随着蜂蛹价格越来越高,黄蜂的经济价值也越加凸显.
一旦发现黄蜂踪迹,姜茂云会用一些昆虫尸体做诱饵,待黄蜂啃食诱饵,捕蜂猎人便迅速将一些明显的标注物(例如极其轻薄的塑料薄膜)栓在黄蜂身上,于是追踪黄蜂的飞行轨迹,便可找到蜂巢.然而这一招对蜜蜂来说却不管用,蜜蜂或许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具纪律性的昆虫,姜茂云曾经在蜜蜂身上做过实验,但蜜蜂始终在附近盘旋,直到将身上的标志物挣脱,才返回巢穴.而在采集花粉方面,蜜蜂也非常"挑嘴",它的感官极为灵敏,凡是被污染过的花粉,例如沾染农药的花,蜜蜂都会刻意避开.
蜜蜂这种神奇的动物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几千万年,除了为人类带来蜂蜜外,对于一些分散、零星开花的低灌木和珍贵的草本植物,蜜蜂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传花授粉的工作.因此,适度捕蜂,科学养蜂,这才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之道.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靠谱的公众号,请直接扫描上方公众号关注之后,发送想要索取的资源名即可!